軍事醫學研究院:持續新冠病毒感染的體內病毒變異和免疫應答特征
【字體: 大 中 小 】 時間:2022年03月24日 來源:軍事醫學研究院
編輯推薦:
近日,針對這類新冠長期感染的潛在機制,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宋宏彬研究員團隊與軍事醫學研究院曹務春研究員團隊開展合作研究,揭示輕癥或無癥狀的年輕患者在長期感染情況下體內病毒序列變異特點以及機體免疫應答特征,相關成果發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2022) 7:77)。
在新冠疫情期間,COVID-19年輕患者中頻繁出現長達數月的持續性感染,往往表現為輕癥或無癥狀,呈現核酸檢測持續陽性。近日,針對這類新冠長期感染的潛在機制,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宋宏彬研究員團隊與軍事醫學研究院曹務春研究員團隊開展合作研究,揭示輕癥或無癥狀的年輕患者在長期感染情況下體內病毒序列變異特點以及機體免疫應答特征,相關成果發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2022) 7:77)。
研究人員連續收集了一組新冠感染者鼻咽拭子,其中6名感染者表現出典型的持續感染特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持續陽性時間中位數為106天,最長達120天。另外有24名感染者病程較短,作為非持續感染對照組,其持續陽性時間中位數為7天。
基因組測序分析表明,感染者主要攜帶新冠病毒B.4株,長期感染過程中病毒變異位點呈現一定多態性。相比ORF1a和ORF1b基因,病毒S基因序列累積了大量無義突變,揭示病毒在緩慢清除過程中存在序列的隨機變化,存在宿主體內變異進化的趨勢。
病毒RT-PCR監測結果表明,6名持續感染者ORF1ab基因Ct值在首次檢出陽性85天后均升至35以上,其中有5名60天后即升至35以上。N基因拷貝數相對較高,在105天后升至35以上,其中5人97天后升至35以上。為評估持續感染者體內病毒活性,研究人員選取新冠病毒亞基因組RNA作為病毒復制增殖的指標,檢測結果顯示陽性持續時間最長為60天,提示病程中后期病毒復制顯著減弱。
研究人員繼續分析了新冠病毒持續感染者免疫應答狀況。持續感染者體內產生了正常水平記憶性B細胞、T細胞以及Treg細胞,但是抗S及抗RBD的特異性IgG抗體均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終點滴度<1000),其可能是造成新冠長時間持續感染者病毒清除慢、感染持續時間長的重要原因。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0931-1
曹務春教授簡介
研究方向
傳染病流行病學;空間流行病學;生物安全
社會兼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組召集人、國家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防范處置生物恐怖襲擊事件專家咨詢組專家、中國衛生檢疫專家委員會專家、全國動物防疫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專家組專家;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預防醫學會衛生應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流行病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衛生信息學會衛生地理信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防科技創新特區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全軍防生物危害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主任!禡ilitary Medical Research》執行主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副主編,《解放軍醫學雜志》副總編,12個專業期刊的常務編委或編委。
主持的主要研究課題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自然疫源性疾病發現與溯源”
2. 美國NIH-R01項目“Zoonotic swine influenza virus transmission in confin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s”
3. 美國NIH-R01項目“Spatio-temporal data integration methods for infectious disease surveillance”
4. 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學圖集編研”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蜱類攜帶人類病原體的發現與分離鑒定、分布特點及其與人類疾病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