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謝曉亮
背負多個頭銜和光環的謝曉亮教授今年新晉成為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榮獲了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但更重要的是在單細胞全基因組分析技術方面,謝曉亮研究組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單細胞基因組線性擴增的方法——轉座插入(LIANTI,Linear Amplification with Transposon Insertion)。 -
2、楊璐菡
現年僅30歲的楊璐菡博士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她在2014年被評為30歲以下30個科學醫療領域領軍人物之一,2017年更是入選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青年領袖”。 今年8月楊璐菡、George M. Church、Marc Güell等科學家在Science發表文章,利用CRISPR編輯了來自胎豬結締組織的細胞,然后采用了標準克隆技術,創建了敲除全部62個位點PERV基因的器官移植安全豬。
-
3、王俊
今年,王俊帶著他的被認為是“中國最有趣的生物科技公司”重新站在我們的面前,1月,iCarbonX宣布已經與來自世界各地、專門收集不同類型衛生保健數據的七家科技公司,結成了一個宏大的聯盟。他們希望能幫助客戶在手機端了解個人健康狀況,以及疾病易感信息。
-
4、曹雪濤
著名免疫學家曹雪濤院士今年連發多篇重要成果,比如發現了一種特殊的lncRNA,這種lncRNA并不是通過I型干擾素(IFN-I)誘導,而是由多種病毒誘導。同時曹雪濤院士還帶領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在牛津大學成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牛津研究所,這是中國在海外的首個醫學研究所。
-
5、錢璐璐
早年師從上海交通大學賀林院士的錢璐璐(Lulu Qian)博士目前任職于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系,她一直都對生物納米技術與DNA分子計算感興趣,今年其研究組發明了全自動DNA分子機器人,同時也運用新方法讓DNA自己畫出了世界上最小幅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
6、施一公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研究組一直致力于捕捉RNA剪接過程中處于不同動態變化的剪接體結構,今年其研究組可以說完成了這一重要過程的基本拼圖。同時相比于其斬獲2017未來科學大獎的榮耀來說,他關于西湖大學15年后比肩世界一流的言語更吸引學界的關注。
-
7、鄧宏魁
今年鄧宏魁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具有全能性特征的多潛能干細胞系,獲得的細胞同時具有胚內和胚外組織發育潛能,為干細胞技術治療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是近年來干細胞生物學領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標志著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研究水平處于國際前列甚至是領先地位。 -
8、鮑哲南
鮑哲南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她編織出的“人造皮膚”的夢想不僅受到了專業人士的肯定——發表了多篇包括Nature雜志在內的專業論文,而且這一發明被業界公認為很可能顛覆現有的生物電子發展的格局。今年3月,鮑哲南獲得第19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
9、張鋒
關于張鋒的2017年,這兩個標題也許很合適解釋:張鋒贏了,之后這一次張鋒輸了……,在CRISPR專利這個事關“錢途”的問題上,今年張鋒研究組有得有失,但是在CRISPR技術突破方面,這個研究組屢戰屢捷,提出了CRISPR下一個技術趨勢—RNA編輯。 -
16、尹鵬
尹鵬近年來在Nature、Science、Cell雜志上發表大量重要研究成果。今年他又帶領哈佛大學團隊天才式地將DNA納米技術與顯微成像技術統一在了一起。沒有昂貴的顯微鏡也能破譯分子結構,這項發明將對許多結構生物學實驗室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他們開發的旋轉盤共聚焦(Spinning Disk Confocal,SDC)顯微鏡只需在共聚焦顯微鏡基礎上進行簡單升級改造,效果堪比超分辨率顯微鏡,還可在亞衍射極限分辨率下觀察細胞內分子的立體圖像。尹鵬團隊的這些重要技術創新成果很快將惠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