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屠呦呦
“屠呦呦”這一名字今年給國內生命科學界,乃至整個科學領域留下了濃厚的印記——今年9月屠呦呦教授榮獲了美國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拉斯克獎,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科學家所榮獲的最高生命科學領域獎項,她的獲獎理由是發現青蒿素 (artemisinin) ,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這一消息一經公布,就引起了各界的關注。 |
|
|
|
 |
|
 |
|
饒毅
作為新時期歸國潮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饒毅教授一直倍受關注,而今年更是由于中科院院士增選,成為了多方焦點。今年8月,在中科院院士增選第一輪篩選名單公布,饒毅教授落選之際,他即刻在其博客上發表了“從今以后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博文,由此引發了學界大規模探討,無論這一結論會是什么,但這些探討激發了大家的反思和討論,有助于中國的科學事業發展。 |
|
 |
|
 |
|
袁隆平
環繞在袁隆平頭頂上的光環很多,比如工程院院士,隆平高科大股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等,但今年他取得的卻是實實在在的超級稻產量的突破——今年9月,袁隆平院士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高產攻關獲得成功,湖南隆回縣百畝試驗田畝產達到926.6公斤。據稱這是世界雜交水稻史上迄今尚無人登臨的一個高峰。 |
|
|
|
 |
|
 |
|
張亭棟
雖然這位學者的名字只是今年由于饒毅的博文而受到大家的關注,但是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研究領域里,張亭棟確實是一位奠基式的人物,從1972年開始,他就將研究方向鎖定了白血病研究,并于1973年《黑龍江醫藥》雜志上發表了“癌靈1號”的開創性論文,這是一項重要的開創性研究,自此砒霜治療白血病開始了學術研究道路。今年張亭棟也獲得了GSK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 |
|
 |
|
 |
|
張明杰
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張明杰教授2011年發現了一種重要的骨架蛋白:INAD的作用新機理,這也是視覺系統應答光線刺激的重要機制,這項成果登上了頂級期刊Cell雜志的封面。張明杰教授多年來從事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及其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在這一領域作出了許多貢獻。2011年被評為中科院院士。 |
|
 |
|
 |
|
張毅
來自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張毅教授曾入選《科學觀察》選出的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領域高影響力論文數量最多十大科學家之一,今年其研究組又獲得了改寫教科書的重要成果:發現了第7,8種DNA堿基,改變了原有認為DNA堿基只有4種(近期增加至6種)的觀點,這對于干細胞和癌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
 |
|
 |
|
趙柏聞
19歲,你我正在干什么,也許面臨著高考的壓力,也許正在開始考慮人生的方向,而19歲的趙柏聞已經領導著一支20多人的科研團隊,從事“人類認知能力的基因組學分析”課題研究。這一課題組自去年成立以來,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今年更是由于多方面對該項目興趣濃厚的科學家、大學教授、研究員表達出加入該項目組的意愿,而備受關注。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今年華大基因這一基因組測序“航母”在多項國際事件中表現出的科研能力,比如德國大腸桿菌疫情。 |
|
 |
|
 |
|
盧煜明
全世界每年約有500萬缺陷兒出生,這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產前篩查、產前診斷是防治出生缺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的方法都無法達到既精準又安全無創。盧煜明教授作為非侵入性產前診斷(無創產前診斷)技術的首創者,今年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又公布了13和18號染色體產前診斷的最新成果,這些成果將有助于更多遺傳疾病產前診斷技術的發展。除此之外,今年Sequenom公司還推出了一種用于檢測胎兒唐氏綜合癥的新型檢測方法:MaterniT21。 |
|
 |
|
 |
|
莊小威
且不論這位華裔女科學家在成為哈佛大學正教授的時候,令人咋舌的年齡和學術成果,就顯微成像研究領域而言,莊小威無疑是目前這一學術領域中的領銜科學家,今年莊小威研究組又再次發表開創性的成果——利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結合染色體構象捕獲分析法對活體大腸桿菌細胞內蛋白進行了跟蹤觀察,證明了新型成像技術在解析活細胞超微結構中的應用。除此之外,今年莊小威還榮獲了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 |
|
 |
|
 |
|
李家洋
今年5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研究員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并且于11月,被任命為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植物生長發育與代謝的分子遺傳學方面的研究,以糧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擬南芥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徑與作用機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種設計,培育高產、優質、高抗、高效新品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