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起云涌,2016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備受矚目的基因組編輯新技術NgAgo將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推到了風口浪尖。如今,NgAgo的重復性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科學問題,還參雜著學術道德、經費政策等諸多復雜的世俗因素。魏則西,這位因滑膜肉瘤去世的年輕人使百度、莆田系、部隊醫院成為了眾矢之的。這一事件也對國內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2016,科研成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沖向我們的真實生活。6月份,寨卡疫苗的研制獲初步成功。9月份,全球首例“三父母嬰兒”誕生。明星技術CRISPR不再局限于基礎研究,正在一步一步向臨床走去。這一年,科學家們還拿起武器向“偽科學”展開反擊。百余位諾獎得主聯署公開信,要求綠色和平停止反對轉基因。

              生物通自2005年起就開展了年度生命科學領域十大新聞評選系列活動,2016年第十二屆“生命科學十大新聞評選”目前已落下帷幕,生物通結合讀者評選情況,參考專家意見,最終評選出2016年度的十大新聞,評選結果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2016生命科學十大新聞名單(排名不分先后):


      CRISPR專利的紛紛擾擾

      CRISPR除了上演“科教片”以外,還有“家庭倫理劇”——圍繞Broad研究所頒發的專利和仍在審查的加州大學的專利申請,CRISPR知識產權(IP)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今年這一戰場出現了新的武器。

      CRISPR專利之爭出現神逆轉
      張鋒學生爆料其不應獲得CRISPR專利
      CRISPR女王:她的生命被CRISPR照亮




      寨卡病毒的研究突破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于1947年通過黃熱病監測網絡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恒河猴中首次發現,隨后在全球爆發,至少66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病例(WHO),寨卡疫情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Nature驚人發現:寨卡會影響男性生育力?
      高福、施一等在寨卡病毒致病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寨卡疫苗獲初步成功




      特朗普當選對科學的影響

      美國當地時間11月9日,2016年美國大選結果塵埃落定,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J. Trump)被選為美國第四十五任總統。在過去的18個月里,科學界和競選活動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互動。不少科學家表示,特朗普選舉為總統,對于科學界來說絕非好消息……

      Science:美國科學界對新總統特朗普憂心忡忡
      美國大選:特朗普當選對科學的影響
      Nature:科學家對美國大選結果持悲觀態度




      “魏則西事件”為我們帶來了更多關于癌癥免疫療法的思考

      今年上半年,一位年僅21歲的小伙子魏則西從被檢出滑膜肉瘤,到去世用了兩年時間。這一事件除了讓百度、莆田系、部隊醫院等成為眾矢之的,而且事件的預計后果還包括整治未經審批的干細胞治療和臨床試驗,這對于國內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也許會產生無法磨滅的影響。

      不能讓“魏則西事件”遮蓋癌癥免疫療法的光芒
      “魏則西事件”之后癌癥免疫細胞療法或迎轉機
      魏則西事件后—《免疫細胞制劑制備質量管理自律規范》正式版公布




      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生物

      線粒體是細胞內的膜結合組件,常常被描述為細胞的“動力室”。它們一直被認為是真核生物中生命必不可少的組件,不出意外,每一個已知的真核生物都有線粒體。但是,今年5月12日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挑戰。他們發現了一種真核生物,這種生物根本沒有包含有線粒體的蹤跡。

      驚人發現: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生物!
      Nature線粒體新發現顛覆老觀點
      為什么我們仍保留線粒體DNA?




      全球首例“三父母嬰兒”誕生 引發廣泛爭議

      2016年9月27日,Science網站的熱門新聞無疑是世界上首個“三父母”嬰兒的健康誕生。來自紐約新希望生育中心(New Hope Fertility Center)的醫生,在華裔生育學家張進(John Zhang)的帶領下,使用了一項有爭議的遺傳技術——紡錘體核移植(spindle nuclear transfer),來避免一種可能致命的遺傳性疾病傳遞給下一代。除了擴展了體外受精(IVF)程序的范圍之外,該技術因為使得出生的嬰兒有三個遺傳學父母而臭名昭著。

      世界首個三親寶寶誕生華裔醫生之手
      世界首個三父母嬰兒引發科學倫理爭議
      給雞蛋換蛋白:解讀細胞核移植“三父母”技術




      科學怪咖構建最小的基因組

      在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領域,Craig Venter一直是先行者。由于在人造人,以及對基因研究等方面的偏執熱愛,其因此被戲稱為“科學怪人”。今年三月,Venter設計并合成了一個最小的細菌基因組,它只含有維持生命所必需的473個基因。

      科學怪咖Science革命性成果:構建最小的基因組



      替代Cas9的基因組編輯新技術:NgAgo與其背后的爭議紛紛

      5月,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等人報道稱,他們證實可以利用格氏嗜鹽堿桿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來實現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這項研究受到了廣泛關注,但也引發了不少爭論,至今實驗是否能重復尚待進一步探討。

      河北科技大學Nature子刊:替代Cas9的基因組編輯新技術
      韓春雨NgAgo基因編輯技術可重復性引質疑
      Nature熱議NgAgo基因編輯技術:一篇論文獲得的驚訝結果




      臉譜網(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夫婦捐資30億美元 攻克重大疾病

      臉譜網(Facebook)創始人、首席執行官Mark Zuckerberg(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Priscilla Chan,并不是第一個試圖涉足科學界的億萬富翁,今年9月份,他們宣布出資30億美元,募集一支“夢之隊”的科學隊伍,共同努力推動基礎科學研究。

      扎克伯格夫婦30億美元攻克重大疾病
      小扎30億美元能攻克疾病嗎?她來告訴你



      2016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授予了細胞自噬研究

      北京時間10月3日,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由于其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而獲得該項殊榮。

      陪跑三年,他終于獲得了諾貝爾獎
      2015諾貝爾獎預測之三:細胞自噬可能上榜嗎?
      2016諾貝爾化學獎揭曉:諾獎得主與中國的淵源



      往屆回顧:    
      >> 2015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 >> 2014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 >> 2013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
      >> 2012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 >> 2011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 >> 2010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
      >> 2009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 >> 2008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 >> 2007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
      >> 2006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 >> 2005年生命科學十大新聞  


      設計制作:生物通

      CHINESEFREEXXXX中国偷拍